高能水下中微子望远镜的构想由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科研团队提出,计划建在千米以下的水底,旨在探测能量在十万亿电子伏特以上的中微子。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科研团队原创设计了探测器单元方案,历时两年成功研发新型探测器单元,并于2024年3月在贝加尔湖布放12个探测器 ...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、许金时研究组与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马杰等,发展了适于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,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。1月29日,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《科学进展》( Science Advances )上。《新科学家》( New Scientist )报道了这一成果。
不过,研究人员指出,这项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。例如,目前仅11.8%的“双爸”存活胚胎能够发育到出生,并非所有幼崽都能存活至成年,而大多数活到成年的小鼠的寿命都缩短了,且是不育的。“仍需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印记基因的修饰方案,培育出更健康的孤雄小鼠,最终为印记相关疾病带来新的治疗策略。”李治琨说。
1957年,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,赵九章先生敏锐地意识到人造卫星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。为了提出人造卫星的研制方案,他于1958年率领中国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到苏联学习,没想到他们在那里待了好几十天,与卫星有关的技术却什么都没看到。回国后,他果断提出“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,要由小到大,由低级到高级”的重要建议。这就是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内涵中的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。
植物的核型,是指一个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数目总和。裸子植物的核型有相当高的一致性,但这种一致性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,一直是未解之谜。研究人员针对16种裸子植物展开深入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共线性分析,发现松科、柏科、红豆杉科、银杏和苏铁等物种的基因组间存在高度一致的共线性。这表明这些物种在演化过程中未经历谱系特有的古多倍化事件,从而排除了古多倍化事件对裸子植物主要分支核型的影响。
4日,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,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、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,联合国内研究团队,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,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。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《科学·进展》上,《新科学家》杂志专题报道了这项成果。
4日,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,该台研究人员通过高分辨率观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,首次揭示了太阳暗条中非对称双磁绳系统的灾变机制,为理解暗条爆发及日冕物质抛射提供了全新视角,这对提升空间天气事件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。相关成果日前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《天体物理学杂志》。
实验显示,用这种方式培育的“双父”小鼠还无法达到普通小鼠发育水平。仅有11.8%的“双父”小鼠胚胎能发育到出生,而存活到成年的小鼠全部不育,并且寿命仅为普通小鼠的约60%。
多年来,傅向东带领团队探索出一系列“少投入、多产出、绿色低碳”的农作物育种新策略。2024年,他和团队重点围绕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开展攻关,足迹踏遍新疆、宁夏、辽宁、山东等地,并成功种植了耐盐碱的小麦、油菜、水稻品种,让昔日荒凉的盐碱地焕发了勃勃生机。
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、软件研究所、生物物理研究所,侯建国慰问了相关重点实验室和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科研团队,并与一线科研人员亲切交流、座谈研讨,听取相关领域科技攻关情况汇报,详细了解他们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,对大家团结协作、聚力攻坚、拼搏奉献表示感谢,对大家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,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、是否回家乡过年,叮嘱大家节日期间注意休息,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继续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目标,敢拼敢干 ...
2018年底,“夸父”获批建设,目标在今年底完全建成。这是国际上没有经验可循的科学任务,要在地球上实现可控的聚变反应,找到清洁高效安全的未来能源,让我们的家园水清天蓝、能源永续。从岛上建成“人造太阳”实验装置,到实现“亿度千秒”,再到建设“夸父”,每一小步都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。
我国“天关”卫星(爱因斯坦探针卫星)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,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,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。研究成果于2025年1月23日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《自然·天文》。